古晋水岸与四方堡 2022.06.11
位于东马婆罗洲的砂拉越(Sarawak,旧称沙劳越),是马来西亚十三州属中面积最大的州属。和位在西马半岛的各州比较起来,砂拉越风格十分迥异:沿海的低地有着绵延的红树林,内陆及高原地带则被广袤的雨林覆盖,散居着古老的原住民部落。不同于马来亚半岛从十六世纪以降漫长的殖民历史,砂拉越从十九世纪才逐渐进入世界历史的舞台,直到二战之前都是一个实质上独立的王国。多元的民族、语言及文化,以及独特的历史背景,在这有着「犀鸟之乡」美誉的雨林国度,塑造出独树一格的风貌。
疫情后的第一次旅游,就献给了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三年多前、疫情来袭前最后的岁末,原本就曾打算拜访这东马第一大城,吃吃哥罗面、拜访红毛猩猩,最后仍然挡不住街场老时光的呼唤,飞到了槟城。没想到再次踏上马来西亚国土,一晃眼就是两年多的光阴。随着时序进入2022年五月,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边境几乎已经完全开放,禁不起周遭朋友一一出国旅行的诱惑,尽管适逢新加坡学校假期与解封后的报复性旅游,机票价格暴涨,考完会计师考试的周末,我就乘着早班的酷航班机,渡过海峡,来到了婆罗洲西部、雨林与大海相交的古晋。
# 01 巴刹
古晋(Kuching)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一说是源自于马来话的猫(Kucing),也有人说是来自砂拉越河的老渡口「古津」,抑或是一种类似于龙眼的果树,马打古晋(Mata Kucing)。但较可考的说法则是来自城里早年居民赖以维生的「古井」。古晋的开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由当时势力遍布整个婆罗州的文莱苏丹,所建造的贸易据点。从岛屿内陆的原住民沿河顺流而下,在平坦宽阔的河岸与来自中国与马来半岛的华人与马来人贸易,城镇也就逐渐兴盛,发展出以现今亚答街(Carpenter Street)一带为中心的老巴刹。
清晨的飞机度过了海峡,短短一个小时的航程,我在晨光洒落之际走进了亚答街。尽管周六早晨城市尚未苏醒,街上不起眼的哥罗面(Kolo Mee)店却是人潮络绎不绝。哥罗面是砂拉越道地的干捞面,特色是面条形状曲折,通常会拌入酱油、辣椒,或是叉烧油,再加上肉碎、叉烧或鱼饼的形式出现。由于搭乘早班的飞机,前一晚几乎没有入睡,一碗热腾腾的哥罗面加上砂拉越味道独特的奶茶上桌,苏醒了古晋人与我,暖呼呼的提供了足够能量。坐在老旧的店里,时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头顶风扇咖搭咖搭地转着,身旁的人们抄着熟悉又陌生的方言。我有样学样的跟着古晋人将辣椒与乌醋拌进干面里,这是多么真实的南洋早晨啊!好久不见的异地旅行,终于又回来了。
不似槟城与马六甲从殖民时代以降开始发展、历史悠久的老街场,古晋以亚答街为内核的老巴刹规模不大,从头到尾大约十来分钟便可走完。不知是否因为疫情关系,许多店铺空置,但许多贩售五金、手工艺的店家依旧开门营业,居民坐在店门口闲话家常,让老街依旧保有着一丝丝的生命力。
在古晋的时光里,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的亚答街。老街在不同的时辰都有着不同的魅力:拂晓时天空渐亮的色彩、晨光轻抚街头时散发的淡淡微光,大雨滂沱中的喧嚣,以及雨过天晴之时,空气中飘散着清新、带有雨林湿润的气息。在疫情逐渐平息的2022年六月,来到古晋的游客稀稀落落,时常空荡的老街,让我更能在骑楼与老厝之间,享受平静的时刻。
# 02 庙埕
亚答街的老巴刹除了哥罗面之外,还汇聚了许多砂拉越的特色美食。巷子内贩售砂拉越原住民达雅族传统料理与蝶豆花三色奶茶的简餐店,以及离哥罗面店几个店铺远、研磨砂拉越特产咖啡豆的古朴咖啡馆,都令人流连。但在古晋三日,对我而言最迷人的是在玄天上帝庙前、有着戏台的加盖庙埕。庙埕聚集了几个档口,因戏台而得名「阳春台茶室」,贩售粿汁、砂拉越叻沙等知名小吃,尽管是在市区人烟稀少的周日午后,粿汁档口依旧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潮,就足以看出其受欢迎的程度。
结束一天的行程,被香浓的中药汤头所吸引,我在庙埕找了张桌子坐下,期待着美食上桌。天边的乌云愈加暗沉,突然之间传来阵阵雷声,不久就降下滂沱大雨。在这座被雨林环绕的城市里,雨是生活的一部份,尽管是在六七月的干季,依旧要提防随时而来的暴雨。狂风夹带着阵阵雨水,沿着老街毫不留情的吹进庙埕,许多坐在路边的食客狼狈的躲进室内,我则庆幸当初选了一张庙埕中间的桌子,有着铁皮加盖的屋顶,才得以在如此极端的天气里好好享受美食。虽然地处终年盛夏的赤道,大雨却带来了一丝寒意。幸好有粿汁温润醇厚的汤头,配上鲁豆皮、鸡蛋、猪杂与肉丝,小小一碗却风味十足,抚慰了一整天步行下来的疲倦。
trust钱包官网下载